找到相关内容882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间佛教:大众化而非世俗化

    )长老在《佛陀的启示》第一章伊始就如此陈述:   佛(假使我们也可以用世俗所谓的宗教创始人来称呼他的话)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。他只是一个单纯的人类,而其它宗教的教主,不是以神灵自居,就是自诩为神...

    惟善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085785.html
  • 天台宗的菩萨成思想

    戒)   因缘为境,理持后六(戒)了境佛性中道常住,体唯一心   ,具含凡圣,依正因果,虽具而空,无非法界,名之为观   ,即一心三观。空即“空观”,观性真谛,持于道共无着   两戒。具即“...更为具体,他说:   一刹那心,十戒具足。事持前四(戒)因缘为境,理持后   六(戒)了境佛性,中道常住,体唯一心,具含凡圣,依   正因果,虽具而空,无非法界,名之为观,即一心三观。   (《...

    明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786344.html
  • 太虚大师“人间佛教”思想析

    ”,实际上指出如果没有适合的条件,“心”就不能成为决定人见净图的唯一主因,“心”只是起到了主导力量和方向而已。太虚又强调,除了“心”之外,改变传统的观念也是一一个重要的原凶,因为“此(心)为创造净土之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886346.html
  • 关于佛化婚礼的五点争论

    宣传佛法、积累功德的道场。   网友:种下了因,就有了解脱的起点   假设下我们己经成佛,那么该如何度众生是唯一目标,以马基维雅主义者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主义与佛相比,不及佛之万万一,何以故,佛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786372.html
  • 从“相”到“象”

    只是施设的方便之说,“真谛”才绝对真实:“依真谛义,于俗所计为一切有的相,都说为空,唯一真实夐然绝待故。准此而谈,所谓众缘相,既是遂情假设,就真理言,便不许有。应说一一缘相,如实皆空。”(第三卷,第...

    贡华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1886377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解义慧剑释》讲记 第六课

    唯一的无比正确、伟大的人。   虽然以胜义量来观察的时候,一切万法全部都是超离一切戏论的,根本不存在任何执著、思想;但是世间很多人一直有相的执著,有相的执著的话,众生就会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。中国字&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解义慧剑|般若|窍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483486464.html
  •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讲略

    同体事同体之说,事同体者,如《金刚顶经》云:同一莲花,同一圆光体不异故。理同体者,如《释论》云:由明了知一切众生平等平等,唯一真如无有差别,众生身命及我身命,一味一相不相离故。本宗实义,约六大四曼而示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0086957.html
  • 心锽

    人生观,势必成为强盗禽兽世界。战争是一切罪恶的果,是一切人事最痛苦的教训,但人受此教训,终不咸悟,落在这火坑中都不知道,实是惑业的一因一果。   求安乐,是人心理中唯一的本位,但眼光越短的人,所求的...

    仁知居士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73086996.html
  • 了“生”脱“死”的佛学智慧

    方法各异,但都是要不被先人为主的观念束缚,要以四谛之理看清现实,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,即符合“中道”,不堕于“边见”,既反对极端苦行,又反对极端纵欲,这些乃是通向涅槃的唯一正道。  而后,佛教又把八正道...

    邓庆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1987039.html
  • 张九成与禅

    复函可以看出:第一,张九成否认感觉、理性思维在学习佛法、成就佛道过程中的作用,以证悟为最高且唯一的方法,从而把人类一般思维方法与证悟对立起来。第二,张九成缺乏智识、觉悟存在差异的观念,不懂不同的人,...关怀特征、佛教道德的特点有一种较正确的把握,而不是将儒学的义理当作正误的唯一裁判,那么完全可以相信,佛教教义与儒家义理在他思想中的融合将会达到更佳状态。 ...

    李承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3493587056.html